部分中小学招生与竞赛成绩挂钩 导致各类社会竞赛培训乱象丛生 “鸡娃”家长的焦虑如何缓解
● 家长选择让孩子成为“鸡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一些名校的中小学招生中,会把学生是否获得过哪些社会竞赛项目的奖项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 在中小学招生入学与社会竞赛挂钩的大背景下,让孩子去参加这些竞赛不仅可能违背孩子意愿,不利于其自身健康成长,还违背了设立社会竞赛的良好初衷。同时,一些社会竞赛本身就有违规行为,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 要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
□ 法治日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阳
近期,“鸡娃”一词再次刷屏朋友圈。
所谓“鸡娃”,就是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不断给孩子安排补习班、兴趣班,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的教育行为。据了解,家长选择让孩子成为“鸡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一些名校的中小学招生中,会把学生是否获得过哪些社会竞赛项目的奖项作为录取的重要依据。
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在中小学招生入学与社会竞赛挂钩的大背景下,让孩子去参加这些竞赛不仅可能违背孩子意愿,不利于其自身健康成长,还违背了设立社会竞赛的良好初衷。同时,一些社会竞赛本身就有违规行为,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鸡娃现象愈演愈烈
校外培训热度不减
最近,北京市海淀区的家长张娜认识了很多新词汇。她告诉《法治日报》记者,除了“鸡娃”之外,现在家长圈中还有很多“黑话”。比如“牛娃”是指某些方面特别优秀的孩子,奥数好的叫“奥牛”,英语好的叫“英牛”;“青娃”也叫普娃,指普通的孩子;“素鸡”指以素质教育技能为培养方向,如音体美等才艺;“草校”就是与名校对应的普通学校,“六小强”指位于北京海淀的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十一中、一零一中、首师大附中六所中学。
张娜说,她的孩子就是什么都不突出的“青娃”——既不是“奥牛”也不是“英牛”,更谈不上“素鸡”,目前上的是“草校”,想踏入“六小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从往年录取情况来看,如果孩子能够进入“六小强”,上清华北大的概率会大大提升,但入学难度也可想而知。
不过还是有很多家长正在为此努力,张娜就曾加入过一个“鸡娃”群。“奥数必须参加并且要获奖,想进实验班的话还需要考托福,此外还要看孩子各种社会竞赛的成绩,比如乐器竞赛、科技竞赛等。如果不逼着孩子去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班,以后想进这些学校几乎比登天还难。”张娜说。
来自北京市丰台区的家长李红也面临着同样的焦虑。她说,随着二十二中、师大二附中等陆续发布中考特长生招生简章,今年北京中考特长生的招生工作也拉开序幕,有些学校公布的招生条件比较具体,有些则比较宽泛。
张娜说,周围的家长都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同龄人从小就被“鸡娃”。她本来也想“佛系”养孩子,但看到这一情况,果断给孩子安排了绘画、围棋、英语、网球等各项课程,只要有时间就去学。“如果孩子不学,就会被其他同龄人落下。让孩子学习那么多课程,即使今后政策或者风向改了,也总有一门可以压中。”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法治日报》记者,父母之所以执着于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竞赛在一些中小学招生中仍能起到重要作用。“并不是说获得了哪些奖项、有哪些证书就会录取你,而是作为一种参考,在两个孩子都有意进入某所学校时,校方会借此进行取舍。”
与火热的“鸡娃”现象和校外培训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社会竞赛出现虚假行为,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丛生。
据了解,近日有家长表示,有的机构老师声称花1.2万元至1.5万元即可保证获得北京市级比赛的一等奖,能够在小升初简历中有所帮助。该竞赛为“叶圣陶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由一家名为“北京圣陶文润教育文化有限公司”的企业举办。值得注意的是,该“叶圣陶杯”并非通过教育部审批核准的,以叶圣陶先生命名的权威赛事——“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
竞赛成绩影响升学
培训机构借机牟利
安徽家长刘雷也曾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我的孩子在一家校外辅导机构学习数学,每年这家机构都会举办数学竞赛。这家机构的老师告诉我,花钱就可以在这项竞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而他们和当地一家学校有合作,如果名次高,被这所学校录取的概率就会更大。”刘雷说,他这才发现,原来社会竞赛中存在操纵比赛成绩等多种黑幕。
储朝晖认为,社会上的各种竞赛,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将比赛结果和某种功利目标结合起来时,就超出或扭曲了其本身的功能。
储朝晖说,每个人的个性或优势都是多方面的,这些竞赛本身反映的其实就是孩子的一种兴趣爱好,但当其分数与升学挂钩时,看似多样化的竞赛实际上只剩下了一种单一的评价标准,由此引发了造假、黑幕等各种问题。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程平源对《法治日报》记者说,现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存在过分宣传、贩卖焦虑的情况,目的就是让家长和孩子多参与一些社会竞赛,甚至是违规、山寨的社会竞赛,以此牟利。
“无论孩子喜不喜欢,是否有这方面天赋,都被家长强迫着参加,不仅给学生造成额外的学习压力,普遍高昂的培训费用对一般家庭而言也是不小的经济开支。这样参加竞赛,不但违背了教育规律本身,对孩子的睡眠、身心健康等产生巨大影响,还会加剧同龄人之间的恶性竞争。”程平源说。
事实上,从多年前开始,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就已经注意到中小学招生与社会竞赛挂钩这一问题,并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制。比如早在2004年,江苏省、市教育部门便申明,小学阶段的学科类竞赛活动一律不得举办,任何竞赛成绩一律不与小学升初中和中考挂钩。
2018年,面对不计其数的中小学生竞赛,教育部发布了《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只有在中央编办、民政部登记注册的正式机构才能组织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并且该竞赛实行清单管理的制度,每年申请、审核以及调整一次,并重申竞赛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的依据。
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的通知》再次明确,任何竞赛奖项均不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加分依据。2021年3月3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现有的5项奥赛只面向高中阶段的学生,不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明确表态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
尽管出台了各项政策,但目前看来,距离其真正落地尚有一定距离,想让社会竞赛完全与中小学招生入学脱钩还十分困难。
程平源认为,现在的教育还是处于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对老师和学校的考核还是以升学率为主,而通过社会竞赛拿到名次的孩子往往在学校里成绩较好,这也导致一些学校对于相关检查和要求只是走走过场,他们看重的还是学生的竞赛成绩。“即使没有竞赛,也会延伸出各种形式的能力‘测试’,这是教育畸形竞争下不可避免的。”程平源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社会竞赛与招生入学挂钩的根源在于公立学校差距较大,让教育培训机构钻了空子。“有些地方的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招不到学生;有些学校拼命扩张,甚至到国外去招生。这样一来,家长的焦虑就转移给了学生,这都是公立学校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结果。”
推进免试就近入学
斩断非法利益链条
如何才能让中小学招生入学与社会竞赛真正脱钩?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
吕玉刚在3月31日的发布会上也表明,要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去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了‘公民同招’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这项制度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要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
除此之外,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加强竞赛项目管理方面,严格按照竞赛项目管理规范和举办方的承诺,加强竞赛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保障竞赛项目依法依规举行;在严肃查处违规竞赛方面,对没有经过审核通过的竞赛活动加大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禁中小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违规竞赛活动。
储朝晖说,按照教育部规定,列入白名单(教育部认定合规)的竞赛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要做到“零收费”。但一些专业的机构如果不收费就无法正常运行,有些则玩起了猫腻,换着花样收费。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行政手段管理这些竞赛,就结果来看有些地方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不仅可能造成行政部门权力的过度扩张,同时作为行政部门而言,它可能并不清楚竞赛是否是专业的。因此在经历过上一轮管理后,有的过去做了几十年专业规范的竞赛反而中断了;进入白名单的一些机构,也可能存在造假等问题。”
储朝晖认为,对于竞赛项目和机构的管理,最关键的还是要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专业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之前,人们所说的违规主要是相对于政府的政策文件来说,并没有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价。这个专业的评价体系,既不是由政府也不是由学校组成,而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后,人们会在法治的基础上依法评价,而不是简单地用行政的要求或命令说这个是合法的,那个是不合法的,这个是白名单的,那个不是白名单的。最终的评价需进入法治轨道,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程平源也认为,单纯运用行政手段让中小学招生入学与社会竞赛脱钩,其中会产生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等问题。“不能用行政手段一刀切,还需回到教育本身,尤其是教育评价本身,对孩子多元化评价,不仅看成绩也看能力,不仅看高分也看高能,许多问题自然而然都会得到解决。”
程方平说,由于缺少专门的学校法,在教育的许多环节缺乏评价标准,公立学校出现巨大差别,学区房、教育培训费用等已经压得许多家庭喘不过气。可一旦学校教育均衡化,家门口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家门口的学校大家都满意,挂钩问题自然不复存在。如果仅是出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根上的事情不解决,治标不治本还会出现其他问题。因此,专门的学校法现在应提上议程。
责任编辑:刘一鸣
本文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责任编辑: 张守坤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3-05-15“留才”“留客”“留景”助力乡村振兴
- 2023-05-12吉林针对残疾人发展需求,开展精细化、多样化服务 送培训送岗位 助就业助增收
- 2023-05-11天津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生活更方便 群众更幸福(深阅读)
- 2023-05-10“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帮扶县驻村手记)
- 2023-05-09黑龙江省多措并举推动广大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奋发有为—— “头雁”展翅飞 振兴加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