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城因为有英雄的你
2020-05-09 12:26:33
来源:中国警察网
责任编辑:师二洋
凌晨5时,躺在床上只睡了3个小时的我突然惊醒。睁开眼睛望向窗外,武汉的天刚蒙蒙亮,常青路高架桥上还没有多少车辆,远处高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微微的太阳光。屏气细听,窗外树丛中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仿佛是向这座苏醒的城市道早安。欣赏着眼前的景象,我的睡意逐渐消退,甚至还有一丝窃喜,心里默默地说了句:“武汉,你好!”
见证历史很幸福
4月8日零时,武汉正式“解封”。当时,我正在武昌火车站采访。武昌站广场上准备乘车离开武汉的旅客早已人头攒动,长长的队伍,期盼的目光。旅客们时不时拿起手机看一眼时间:快了,离“解封”快了!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封城”而滞留武汉的。
想象中“解封”的一刹那,会有很多人兴高采烈、蜂拥离开武汉。然而,现场并没有那种场面,广场上人们的情绪显得很平静,或许滞留武汉、目睹着这个城市一天天逐渐复原的他们这一刻也开始留恋起了武汉。
时间来到零时整,候车厅内有人大喊了一声“武汉加油!”,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句口号吸引过去。随后,此起彼伏的口号声不断响起,回荡在候车厅内。身临现场,很容易被这股暖心的力量感动。此时候车厅人群中,大多数眼神里透露的不是期盼,而是坚毅。这是他们在用特殊方式和武汉告别。
我发现有一位父亲坐在坐椅上,怀里搂着年幼的儿子,两个人依偎着面露微笑。我把镜头对准这对父子,静静地拍摄。那位父亲远远地冲我说了句:辛苦了。我赶忙说:不辛苦,你们更不容易。
经过一番交谈得知,他是春节前从湖南来武汉出差的,由于儿子正好放寒假,就带着儿子一起来了。他忙完工作在武汉玩了两天,给孩子买了身过年的新衣服准备回家。回家的车票是1月23日的,赶到车站时,没想到离汉通道刚刚关闭,只能留在武汉等待。在交谈过程中,广播里响起开始检票的通知,这位父亲起身看着儿子笑着说:“都挺过去了,走,回家去吃你妈妈做的饭。”
看着武汉“解封”后的第一趟离汉列车从站台驶离,这个夜晚的拍摄工作也随之结束。我回到酒店看了眼手机,已是凌晨2时。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4月8日“解封”后的武汉,中国警察网联合快手、新浪微博、抖音分别在武汉天河机场、汉口火车站、武汉西收费站进行了三场网络直播。作为前方记者,我有幸参与直播并见证了这段历史,虽然很累但很幸福。
冲锋在前是本色
疫情就是警情,疫情就是命令。从1月31日来到武汉,我就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这是我未曾经历过的疫情,这是武汉的艰难时刻。
当然,报名来武汉也离不开家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父亲曾对我说:“安心去武汉工作,我们支持你。”在父母眼里,我们“90后”或许还是一群孩子,对这样的离别,他们既有牵挂,也有不舍。但是,在武汉战“疫”中,我所看到的“90后”已然成了抗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998年11月出生的张锦星,是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分局辛安渡派出所民警。她说:“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我热爱自己的工作。眼下正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用人之际,我志愿参加一线战斗。”疫情发生以来,张锦星多次向组织申请进入方舱医院执勤,最终如愿“逆行”进入方舱。被碘酒熏肿的眼睛,被护目镜和口罩勒下深深勒痕的脸孔,成为我和众人眼中她最美的模样,在她身上我看到了“95后”的坚韧和担当。
1996年出生的乐翥,是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分局汉正街新安派出所内勤民警。硚口分局决定成立抗疫突击队时,她第一时间请战:“我申请加入抗疫突击队,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无惧生死,履职尽责,保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巡查卡点、送药上门、入户摸排、爱心帮扶,作为突击队员的她深入社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群众的难题。
1992年出生、已经3个春节没有回老家过年的硚口分局宝丰街派出所民警赵闯,在难得的举家团聚时刻,通过新闻看到武汉为了疫情防控实行严格交通管控措施的消息后,思忖片刻,歉疚地对父母说:“所里肯定需要我,武汉肯定需要我,我得提前回去了。”农历正月初一,他和家人告别,踏上归程。在武汉战“疫”中,他的身影高大而挺拔。
我们采访过和拍摄到的除了像张锦星、赵闯、乐翥这样奋战在一线的年轻民警,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抗疫战士。镜头里,他们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奉献着,为这场与疫魔的殊死搏斗勇敢而战!
可以自豪地说,我自己也是这群“90后”抗疫战士中的一员。为了拍摄火神山医院日出全景延时,那一夜我只睡了2个小时;为了拍摄雷神山医院全景视频,我爬上30层的高楼;为了拍摄暴雨夜的执勤民警,我饭没吃完又一次出发;为了拍摄方舱医院第一批患者入住,我在寒夜里蹲守5个小时;为了记录警务站的日常,我随警作战冲向一线……我和伙伴们采访在战“疫”的最前沿:基层社区、村庄、保障一线、防控卡点,采访在公安分局、派出所、警务室、方舱医院、隔离点……
社区民警史雪荣是战“疫”行动中的又一位英雄。由于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有些家庭的食品、药品等储备不足急需购买时,居民们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史雪荣。而史雪荣心里也始终惦记着社区里的群众。一次,有位疑似患者老婆婆,因年纪大、行动不便,不愿意去方舱医院。史雪荣拨打了十几个电话,终于做通了老婆婆及其亲属的思想工作。由于老婆婆只信任社区民警,史雪荣二话没说,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点,把老婆婆搀扶到转运车上一路陪伴,完成交接后才返回。
为了完整记录史雪荣的工作状况,我两次前往单程40公里的史雪荣所在社区进行跟拍。巡查卡点、送药上门、入户摸排、爱心帮扶,跟拍过程没有一刻停歇,戴着口罩后大幅度的拍摄动作,很多时候捂得喘不上气来,但我从没想过退缩。
在这场特殊的较量中,我在武汉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看到了依然坚守岗位的民警。我被一种力量鼓舞着、感动着,在我的眼里每个战斗着的人都是英雄。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守护这座城市。
选择逆行我自豪
没有人天生勇敢,但我们可以选择勇敢。既然干了这行,关键时刻就要顶上去。在武汉采访的70多天里,我去过很多地方,见到了很多的人,听到了很多故事,感动的、励志的、壮烈的……这座英雄的城市,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英雄的故事。这些故事我不会忘记,更不能忘记。
在武汉,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会觉得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唯有用镜头记录下人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
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那些动人的瞬间,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更是职业生涯中难得的历练。这一趟逆行,是我作为一名“90后”年轻记者的光荣。和基层民警战斗在一起,为他们记录,为历史存档,也是我作为公安新闻人的无悔选择。
从立春到清明,从长夜到破晓,70个日夜的逆行,70个日夜的坚守,70个日夜的期盼。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鏖战,拼的是万众一心的斗志,拼的更是一往无前的毅力。历史会记住这座英雄的城市,历史会记住守望相助的人们。
见过了1月的风雪交加,等到了4月的春暖花开。从“封城”到“重启”,武汉演绎着一曲曲英雄赞歌。新闻人有幸站在历史的关头,成为这场伟大战“疫”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也为自己留下难忘的人生财富。
图为4月8日武汉解封当天,中国警察网直播武汉天河机场首趟离汉客运航班 张铮 摄
这是4月8日早上的武汉,这一天的武汉将被载入史册。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到4月8日武汉“解封”,经过76天的坚守与期盼,江城迎来重启。这一天,也是我来武汉采访的第69天。见证历史很幸福
4月8日零时,武汉正式“解封”。当时,我正在武昌火车站采访。武昌站广场上准备乘车离开武汉的旅客早已人头攒动,长长的队伍,期盼的目光。旅客们时不时拿起手机看一眼时间:快了,离“解封”快了!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因为“封城”而滞留武汉的。
想象中“解封”的一刹那,会有很多人兴高采烈、蜂拥离开武汉。然而,现场并没有那种场面,广场上人们的情绪显得很平静,或许滞留武汉、目睹着这个城市一天天逐渐复原的他们这一刻也开始留恋起了武汉。
时间来到零时整,候车厅内有人大喊了一声“武汉加油!”,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句口号吸引过去。随后,此起彼伏的口号声不断响起,回荡在候车厅内。身临现场,很容易被这股暖心的力量感动。此时候车厅人群中,大多数眼神里透露的不是期盼,而是坚毅。这是他们在用特殊方式和武汉告别。
我发现有一位父亲坐在坐椅上,怀里搂着年幼的儿子,两个人依偎着面露微笑。我把镜头对准这对父子,静静地拍摄。那位父亲远远地冲我说了句:辛苦了。我赶忙说:不辛苦,你们更不容易。
经过一番交谈得知,他是春节前从湖南来武汉出差的,由于儿子正好放寒假,就带着儿子一起来了。他忙完工作在武汉玩了两天,给孩子买了身过年的新衣服准备回家。回家的车票是1月23日的,赶到车站时,没想到离汉通道刚刚关闭,只能留在武汉等待。在交谈过程中,广播里响起开始检票的通知,这位父亲起身看着儿子笑着说:“都挺过去了,走,回家去吃你妈妈做的饭。”
看着武汉“解封”后的第一趟离汉列车从站台驶离,这个夜晚的拍摄工作也随之结束。我回到酒店看了眼手机,已是凌晨2时。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4月8日“解封”后的武汉,中国警察网联合快手、新浪微博、抖音分别在武汉天河机场、汉口火车站、武汉西收费站进行了三场网络直播。作为前方记者,我有幸参与直播并见证了这段历史,虽然很累但很幸福。
冲锋在前是本色
疫情就是警情,疫情就是命令。从1月31日来到武汉,我就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这是我未曾经历过的疫情,这是武汉的艰难时刻。
当然,报名来武汉也离不开家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父亲曾对我说:“安心去武汉工作,我们支持你。”在父母眼里,我们“90后”或许还是一群孩子,对这样的离别,他们既有牵挂,也有不舍。但是,在武汉战“疫”中,我所看到的“90后”已然成了抗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998年11月出生的张锦星,是武汉市公安局东西湖分局辛安渡派出所民警。她说:“我是一名人民警察,我热爱自己的工作。眼下正是疫情防控阻击战用人之际,我志愿参加一线战斗。”疫情发生以来,张锦星多次向组织申请进入方舱医院执勤,最终如愿“逆行”进入方舱。被碘酒熏肿的眼睛,被护目镜和口罩勒下深深勒痕的脸孔,成为我和众人眼中她最美的模样,在她身上我看到了“95后”的坚韧和担当。
1996年出生的乐翥,是武汉市公安局硚口分局汉正街新安派出所内勤民警。硚口分局决定成立抗疫突击队时,她第一时间请战:“我申请加入抗疫突击队,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无惧生死,履职尽责,保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巡查卡点、送药上门、入户摸排、爱心帮扶,作为突击队员的她深入社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群众的难题。
1992年出生、已经3个春节没有回老家过年的硚口分局宝丰街派出所民警赵闯,在难得的举家团聚时刻,通过新闻看到武汉为了疫情防控实行严格交通管控措施的消息后,思忖片刻,歉疚地对父母说:“所里肯定需要我,武汉肯定需要我,我得提前回去了。”农历正月初一,他和家人告别,踏上归程。在武汉战“疫”中,他的身影高大而挺拔。
我们采访过和拍摄到的除了像张锦星、赵闯、乐翥这样奋战在一线的年轻民警,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抗疫战士。镜头里,他们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奉献着,为这场与疫魔的殊死搏斗勇敢而战!
可以自豪地说,我自己也是这群“90后”抗疫战士中的一员。为了拍摄火神山医院日出全景延时,那一夜我只睡了2个小时;为了拍摄雷神山医院全景视频,我爬上30层的高楼;为了拍摄暴雨夜的执勤民警,我饭没吃完又一次出发;为了拍摄方舱医院第一批患者入住,我在寒夜里蹲守5个小时;为了记录警务站的日常,我随警作战冲向一线……我和伙伴们采访在战“疫”的最前沿:基层社区、村庄、保障一线、防控卡点,采访在公安分局、派出所、警务室、方舱医院、隔离点……
社区民警史雪荣是战“疫”行动中的又一位英雄。由于小区实行封闭管理,有些家庭的食品、药品等储备不足急需购买时,居民们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史雪荣。而史雪荣心里也始终惦记着社区里的群众。一次,有位疑似患者老婆婆,因年纪大、行动不便,不愿意去方舱医院。史雪荣拨打了十几个电话,终于做通了老婆婆及其亲属的思想工作。由于老婆婆只信任社区民警,史雪荣二话没说,穿好防护服进入隔离点,把老婆婆搀扶到转运车上一路陪伴,完成交接后才返回。
为了完整记录史雪荣的工作状况,我两次前往单程40公里的史雪荣所在社区进行跟拍。巡查卡点、送药上门、入户摸排、爱心帮扶,跟拍过程没有一刻停歇,戴着口罩后大幅度的拍摄动作,很多时候捂得喘不上气来,但我从没想过退缩。
在这场特殊的较量中,我在武汉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看到了依然坚守岗位的民警。我被一种力量鼓舞着、感动着,在我的眼里每个战斗着的人都是英雄。他们不为别的,只为守护这座城市。
选择逆行我自豪
没有人天生勇敢,但我们可以选择勇敢。既然干了这行,关键时刻就要顶上去。在武汉采访的70多天里,我去过很多地方,见到了很多的人,听到了很多故事,感动的、励志的、壮烈的……这座英雄的城市,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英雄的故事。这些故事我不会忘记,更不能忘记。
在武汉,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内心的感受,会觉得语言显得苍白无力,唯有用镜头记录下人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
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那些动人的瞬间,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更是职业生涯中难得的历练。这一趟逆行,是我作为一名“90后”年轻记者的光荣。和基层民警战斗在一起,为他们记录,为历史存档,也是我作为公安新闻人的无悔选择。
从立春到清明,从长夜到破晓,70个日夜的逆行,70个日夜的坚守,70个日夜的期盼。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鏖战,拼的是万众一心的斗志,拼的更是一往无前的毅力。历史会记住这座英雄的城市,历史会记住守望相助的人们。
见过了1月的风雪交加,等到了4月的春暖花开。从“封城”到“重启”,武汉演绎着一曲曲英雄赞歌。新闻人有幸站在历史的关头,成为这场伟大战“疫”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也为自己留下难忘的人生财富。
本文来源:中国警察网责任编辑:师二洋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留才”“留客”“留景”助力乡村振兴
- 2023-05-12吉林针对残疾人发展需求,开展精细化、多样化服务 送培训送岗位 助就业助增收
- 2023-05-11天津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生活更方便 群众更幸福(深阅读)
- 2023-05-10“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帮扶县驻村手记)
- 2023-05-09黑龙江省多措并举推动广大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奋发有为—— “头雁”展翅飞 振兴加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