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警营文艺

再谈龙文化的起源

2019-07-12 15:16:45 来源:检察日报 责任编辑:任蒙

       

        任蒙

在中国,龙文化是起源最早,延续最久,影响最深的文化之一。从文化心理、意识形态、传统习俗到日常生活,龙文化都有形无形地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帝王将相,下到普通庶民,都曾无一例外地被这种文化氛围所笼罩。

我曾经暗自做过一种假设:有人决意躲避这种氛围,逃到村子后面的无人山林,可他必经的那条河流可能就叫龙溪,半夜风雨大作,拔树揭瓦,狂风一路肆虐,又使他想起这是“走桩尾巴龙”。甚至连他的生肖就是属龙,即使他属蛇,也会被称作属小龙。毫不夸张地说,龙文化早已弥漫在我们整个民族的空气中,渗透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20多年前,我写过一篇《龙文化的误区》,讨论这种文化在精神上对我们一代代先人的误导。龙文化不但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而且汇集了整个民族的想象力,衍生出了无穷无尽的传说故事和种种精神情感纠葛。

一条平日干涸、只在暴雨季节发挥导洪作用的自然山溪,不知哪朝哪代架了座石桥,唯一的桥墩简陋粗糙,迎水的一面设计成“刀刃”造型,分明是为了减轻山洪对桥墩的冲击力,而村上的老人却告诉我说,这是为了“杀溜子”(杀龙)。那样一条暴露无遗的穷山沟,哪里藏得了硕大的“溜子”?

本属子虚乌有的想象之物,却在国人的意识里镌刻得如此之深,因此,许多学者曾对这种神物进行文化追溯,做过各种推测。比如,很多考证文章都联想到红山文化中的那只精致的“玉猪”,认为史前先人以猪为崇拜图腾,进而将猪移植到了想象中的龙体上。在农耕文明的发源阶段,谁拥有一头猪就是财富,此后千余年汉字逐渐成熟,屋子里有头猪(豕)便是“家”,相当于现在有房有车,于是就有女子来到家里,便是“嫁”。可见,那时一只猪对于家庭来说,是何等重要的财富。但那时的古人珍视家畜,并不等于他们把猪作为崇拜对象,就像今天的画家常绘花鸟虫鱼,但绝不是今人崇拜花鸟虫鱼一样。

事实上,古人想象出龙形象,可能是始于他们对龙卷风这一自然现象的困惑,他们对龙形象和龙行为的各种描绘,很多都是源于奇异难解的龙卷风。南宋陆游那首《龙挂》写道:“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写的就是龙卷风那种令人恐惧的威势和破坏力量。因为远看龙卷风在积雨云下呈漏斗状壮观下垂,酷似一只硕大垂地的象鼻,所向无敌,所以《太平广记》里说,应龙曾帮助大禹治水,以尾巴画地,为大禹疏通了河道。《说文》里讲,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从季节上道出了内陆龙卷风肆虐的时间规律。通过历代大量文字作品对龙的生动描绘,可以确认是龙卷风无疑。

记不清在哪年夏季,我们小村的老老少少都争相跑到山坡上去看“龙摆尾”,我也撒开腿奔了上去,只见一条长长的“龙尾巴”悬在一片浓黑的乌云下面,上粗下细,直抵地面,缓缓地旋转着。那个地方距我们村子的直线距离几公里,但看起来非常清晰,就是一条“巨蟒”,那么粗壮,那么生动,那么大威力。可我们那个丘陵地带,没有一道像样的河流,也没有一片像样的森林,哪来那么大的蛇,它只会是天来之物。还听在场的父辈说,某年某地曾有龙尾遗落在地,臭得无人敢于靠近,言之凿凿。

这是我唯一的一次目睹龙卷风,假如我早生一个世纪,肯定到死都会坚信世上有龙。因此,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去苛求古人。

后来“标准”的龙身由九种动物的肢体组成,但基本躯体是根据蛇身想象出来的,可以说蛇身是龙形的主体构成。

历代龙画中,愈往前愈接近于其原型龙卷风。距今五千多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同时还出土了一只C字形的玉龙,这是最早的龙文化实证,被称作“中华第一龙”。这只C字形的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头部也非常简洁,无疑是早期中国龙的代表性形象。

大约三千年之后,汉代图画中的有些龙形还是“蚯蚓状”,简练灵动。可是,由于龙卷风的“头”是藏在云团之中的,人们从来没有见过(事实上没有头),从而尽可以发挥想象了,所以历史上“龙头”的演变很频繁。

到了明清时代,因为对龙愈来愈多地赋予了帝王的威严,龙头越来越近似人形,髭须飞扬,张牙舞爪,老态龙钟。

本文来源:检察日报责任编辑:任蒙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24小时编辑值班电话:13888888888
备案号:京ICP备160139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