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数” 破案有“据” 大数据让民警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民警为留守儿童佩戴“平安手环”。(黔西南州公安局提供)
早上案发,下午就把人抓到。短短8小时,一起盗窃抢劫案“兵不血刃”就得以破获。
5月10日,记者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公安局,目睹了一场线上线下围猎犯罪嫌疑人的好戏,也深切体会到了大数据的威力。
速度+准度
案件侦破最快仅用18分钟
民警何汶桦眉头紧锁,眼睛死死盯着电子大屏幕,一帧一帧查看监控视频画面,手机与前方抓捕民警始终保持热络联系……
5月10日7时18分,兴义市公安局接到报警,称所属辖区发生一起盗窃抢劫案,两名犯罪嫌疑人在逃。兴义市公安局合成作战中心立刻进入战时状态。
11时,锁定嫌疑人与车牌号码。12时50分,经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在安龙县活动。
“车上只有一名犯罪嫌疑人,抓吗?”前方民警请示。“再等等。”在合成作战中心,经过紧急磋商,兴义市公安局副局长刘继斌决定,力争“一网打尽”。
15时10分,“立刻到位,抓!”当另一名犯罪嫌疑人出现时,刘继斌果断命令。
得知两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的消息,何汶桦和战友们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8小时!这是破获此次盗窃抢劫案的总用时。
“8个小时,这还不算快的。我们曾经仅用18分钟,侦破过一起盗窃案。”民警何汶桦笑着说,“被抓的是个惯偷,刚从拘留所放出来不到2小时。”
破案效率这么高?靠的是大数据技术手段!面对记者的疑惑,执行抓捕任务归来的民警唐璐淞给出答案。
在兴义市合成作战中心正中间,电子大屏幕上密密麻麻,如同一张大网,时刻捕捉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屋子一角,放置着分析案件的书写板,上面写满了破案线索和涉案人物。
数据碰撞、线索筛查、追踪布控、落地抓捕……这一系列复杂操作,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一条条情报研判的线索和作战指令,就是从这里发出,到达责任单位和前方执行任务民警手中。
2018年5月合成作战中心成立以来,一年时间共破获刑事案件541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96名,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可谓战功赫赫。尤其是在命案侦破方面,更是威力尽显——
同年12月10日,兴义市兴天路发生一起命案,从接警到破案不到10个小时。
今年普安县“4·06”命案造成2死1伤,用时4天案件告破。
“快侦快破,这一切都依靠大数据技术手段。”合成作战中心负责人雷萍说。
既有速度,又有准度,大数据研判和刻画,让民警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以及高度灵敏的“嗅觉”,能把犯罪嫌疑人从茫茫人海、大千世界中精准地“拎”出来。
在黔西南州公安局情技网视合成作战中心,技术侦察支队副支队长沈健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起毒品大案的侦破过程。
“毒品有60千克。”沈健用手比划了一个“很多”的手势。
2018年11月中旬,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黔西南州民警迅速锁定运输毒品的车辆和行进路线,并将贩毒分子一举抓获。缴获毒品数量之多,把民警也吓了一跳。
“心中有‘数’,破案有‘据’。”黔西南州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副主任肖尧,对大数据技术手段不吝赞美之词。
“数化警务、智能融合、贵在运用”“不求高大上,唯求全实用”,是黔西南州副州长、公安局局长李淞积极推进黔西南州公安大数据警务工作时奉行的理念。
“冷冰冰”的大数据在黔西南州被用“活”了。
温度+广度
关注社会民生,大数据不再“冰冷”
“感谢你们,替我追回了被骗的15万元,不然,真不知道以后怎么活。”40多岁至今单身,又身患癌症的杨颖(化名)渴望有人来照顾她,但等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谎言。
“15万元,都是借的,亲戚朋友追着我要啊。”原来,杨颖遭遇了网络交友诈骗。
“如果还不上,我就只能跳楼了。”5月9日,在黔西南州反诈骗中心,受害人杨颖边向记者讲述受骗经过,边用纸巾擦拭眼泪。
令人欣慰的是,黔西南州反诈骗中心接警后,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多方努力,最终追回了杨颖被骗的15万元,也让杨颖的生活重回正轨。一起悲剧被制止了。
5月10日,记者来到兴义市公安局坪东派出所南兴新市民居住区警务室,只见三年级小学生张莎莎正全神贯注,学习“平安手环”的使用方法。
警务室值班人员龚明铭介绍,三省交界的黔西南州劳务输出量大,防止留守儿童丢失一直是警方关注的问题。为让外出务工的父母放心,保障留守儿童安全,2016年起,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分批次向全州留守儿童免费发放智能“平安手环”,家长远程利用手机App,可以随时知悉孩子的动向。
大数据技术,给老百姓人身财产安全加上了一把安全锁,也温暖了外出务工父母的心。
“大数据有大作为。”5月9日,在黔西南州公安局网络作战中心,黔西南州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副支队长黄星,指着电子屏幕上的数据侃侃而谈。
由于经常熬夜,黄星眼袋很大,但讲到大数据的实用性,他双眼放光,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高速路口,若长时间无车辆通过,前方可能有交通事故。若车流量过大,则需要进行分流。”
不仅是道路交通,还有旅游景区安保,大数据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位于兴义市东南部的万峰林,是中国西南三大喀斯特地貌之一,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万峰林景区监控中心,黔西南州公安局山地旅游警察支队支队长张佳当起了“讲解员”。
“五一假期,我们成功救助了一位突发疾病游客。工作人员利用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大屏幕实时追踪患病游客,为救助人员开辟一条‘绿色通道’,成功救助了患病游客。”
两天的蹲点采访,意犹未尽。从民警坚定自信的话语和眼神中,记者感受到的是黔西南州推进警务改革的决心和一心为民的初心。相信随着大数据战略的深入推进,在黔西南州大地上,精彩还会继续。
本文来源:中国警察网 责任编辑:袁猛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3-05-15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警校一家亲 萌娃入警营
- 2023-05-12公安部部署推进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 2023-05-11中国发布丨第11届警博会开幕 展示前沿警用装备技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 2023-05-10安宁交警大队深入辖区企业开展——“三个听取”大走访活动
- 2023-05-09 警方通报高空扔狗事件:涉事男子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