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执法方式,不变的是人情味”
2019-10-08 11:54:44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叶婉 杜娟
路上车越来越多,道路也越来越有秩序,这一切离不开一代代首都交通警察的辛勤与汗水。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73岁的老交警臧仲元,以及被称为“德云社毕业”的年轻交警敖翔,听他们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新老”交警的那些故事。
臧仲元 “罚款,我先帮您补上!”
人物简介:
1965年从市公安学校毕业后走上交通管理岗位,一直到2000年年底从市交管局朝阳支队退休,是一名老交警。1984年,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被评为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模的北京交通警察。为确保百姓的出行安全,臧仲元曾提出“站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标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安局交通大队正式成立。越来越多的交通警察出现在马路上,维持道路秩序。
因为“感觉马路上交警特精神、有威严”,1965年,臧仲元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公安系统的警察招聘考试,成为北京公安学校第十八期学员。毕业后,臧仲元被分到北新桥交通中队,正式成为一名交通警察。
1980年左右,北京对于违章行为开始罚款。“大家对于违章的处罚都是接受和理解的,但也有真的生活困难的,他骑车带人被你拦下来了,一听说要罚钱,当时就哭了。”面对这样的情况,臧仲元说该教育还是要教育,该罚的也不能违反规定私自给免了。
“有一次对一个违章人进行处理,那人带钱不够,最后我给他掏了2块钱,后来对方还给送回来了。这种带人情味的执法方式,也对他们起到教育的效果。”
后来在臧仲元执勤时,还遇到过一个“愣头青”,面对交警的处罚,他不以为然地耍无赖。就在这时,之前臧仲元帮忙交钱的人恰好路过,看到这一幕立刻冲了上来,朝着“愣头青”说:“民警都是为了你好!你怎么那么不懂事!”
“你把老百姓像亲人一样对待,他们就会拿你当亲人。”臧仲元说。
还有一次,天儿突然下雨,正在岗上指挥的臧仲元没带雨衣,但撤勤时间没到,他仍旧坚守在岗位上,冒着雨疏导交通。
突然,有个人穿着雨衣朝马路中间跑来。臧仲元急忙喊道,“请走人行道,走人行道!”可来人不顾呼喊,跑到臧仲元面前,双手递给他一件雨衣,仰着脸对他说:“警察同志,快把雨衣穿上吧,刚才我从这儿过,看您在雨里浇半天了,别被雨水淋坏了。”听了这话,一股暖流瞬间涌上臧仲元心头。
“这件事我一直记着,老百姓对我们的付出是看得见的,你做得好,自然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而我们,只有做好本职工作才是对群众最好的回报!”臧仲元回忆。
敖翔 “说着段子”就把问题解决了
人物简介:
交管局朝阳支队亚运村大队民警敖翔曾用诙谐幽默、京腔京韵的问话揭穿司机的连篇谎言,层层抽丝剥茧让涉事司机认错服法、甘愿受罚,受到广大网友的追捧称赞,被赞为“德云社毕业”的交警小哥。
2008年,敖翔大学毕业,正式成为一名交通民警。刚参加工作时,敖翔的师傅就告诉他,当交警不仅要熟悉法条,还要“读懂”这条路,知道这条路哪里最容易发生事故、早晚高峰是什么时候、发生交通事故后走哪条路更方便……这些都需要提前了解好。
2008年冬天,敖翔6点半就出门执勤了,当他骑着车到达执勤地点时,手已经冻僵了。那时候,处理违章还都是交警手写罚单。一张单子分三层,驾驶员信息、车号车型、违法行为、时间地点等都要一一手写上去,最多的时候一天得写50多张。有时因为民警写字慢,或者写字不好看,还会引起违规驾驶员的不满。
“我处理一名违章的司机,大哥站在我旁边看着我写单子时跟我说,‘你处罚我,我接受,但你把我名字写得太难看了’。后来,到了2011年,交警罚单改为可以用移动POS机直接打印,这样民警出示的处罚意见就更规范了。”
“说实话,交通管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交通民警工作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但‘站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工作标准却从来没降低过,就像我们北京交警的传家宝一样被一代代继承。”敖翔说。
秉承这种精神,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性化执法方式也在敖翔这样的年轻人推动下不断创新。他幽默的执法方式,每每让群众既信服又叹服。他曾机智拆穿“老司机”的谎言,用诙谐幽默、京腔京韵的执法语言,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执法能力,层层抽丝剥茧让涉事司机认罪服法、甘愿受罚,“说着段子”就把问题给化解了。
在敖翔眼里,这也体现了规范执法的深层次内涵,要把写在纸上的“法”,变成活学活用的“理”,运用到每起执法办案中。
新闻背景
北京交警装备升级
上世纪60年代,大多数马路上还没有画线,路上基本是自行车、公共汽车和运输车,很少有出租车,私家车更是不存在。当时的交警执勤都只带着两件装备——左边腰间挂着铁喇叭,右边挂着指挥棒。“指挥棒是用柳木做的,半斤重,约半米长。喇叭是铁皮做的,有拢音的效果。”臧仲元说。
1981年,长安街第一次安装了隔离墩,实现机非分离。交警的执勤设备也升级了——有了摩托班,铁皮喇叭也更新为电喇叭,柳木指挥棒换成了会闪灯的电池指挥棒,对讲机也开始配备使用了。
1997年,国内第一条公交专用道亮相长安街,一切都在朝着科技化管理大步迈进。
2000年,各式电子眼陆续亮相北京繁华路段;2004年,交警可以使用车载无线网络核查车辆;2007年,交警有了移动执法车。
2007年,“122”交通报警台开通,成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组织快速反应、迅速处理各种交通问题的主要手段。
2010年,交通民警开始配备执法记录仪,让民警执法更精准。
2011年,交警罚单改为可以用移动POS机直接打印,使民警出示的处罚意见更规范。
今年,北京市装备了2331套电子警察,专门负责紧盯违法停车,使得执法效率大大提高。70年来,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的合力推动下,首都交管部门解决社会交通治理难点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本文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叶婉 杜娟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警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相关阅读
- 2023-05-15桂林武警官兵母亲节向妈妈说爱
- 2023-05-12内蒙古边检总站银根边境派出所民警徐乃超—— 做好牧民贴心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 2023-05-11“五一”我在岗!曹县公安局磐石派出所民警放假不放责任,巡逻防控保平安
- 2023-05-10男警飞身夺刀,女警暖心开导,刚柔并济救下轻生女
- 2023-05-09公安机关对哈尔滨私拆承重墙事件责任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头条图文
热点推荐
精选图文
阅读排行榜
品牌栏目